【大客家】龙南客家文化旅游“借围突围”
| 招商动态 |2017-01-13
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瑰宝。江西省龙南县共有376座围屋,是中国客家围屋最多的县,被誉为“中国围屋之乡”。如何挖掘保护好围屋资源,在竞争激烈的文化旅游市场中成功“突围”?龙南县探索了“一围一品”的开发模式,引导农民入股吃“旅游饭”,走出了一条“借围突围”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道路。今年以来,该县围屋旅游共接待游客34.2万人,旅游收入1.54亿元,同比均增长11.5%。
龙南县的古围屋吸引游人如织。
“一围一品”有序开发
散落在龙南的一座座古围屋,犹如一粒粒晶莹的珍珠。经历几个世纪的风雨侵蚀,客家围屋由最初的喧嚣逐渐冷清,越来越多的客家人搬出围屋,围屋的价值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龙南县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发现这些被称为“东方古罗马城堡”的客家古建筑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我们究竟有多少“家底”?必须弄清楚!普查的数字让人振奋:376座!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将“拥有围屋最多的县”的桂冠授予了该县,这标志着龙南“中国围屋之乡”的身份得到权威认定。
围屋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文化遗产,容不得一拥而上、盲目开发。龙南县政府部门本着“整体规划、突出特色、保护原貌、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正在或已经开发的20余座围屋做到“一围一品”出特色:关西新围定位为建筑文化和经商文化;西昌围定位为宗祠文化;佛仔围定位为生产队时期文化……
为做好围屋的基础设施建设,龙南县采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财政拨出专款、地方乡镇自筹经费、群众自发捐资相结合的方式,改造围屋供电线路,消除消防安全隐患,完善公路、对照牌、指示牌、公共厕所、大型停车场等围屋旅游基础设施。
龙南县坚定的保护信念和理性开发的热情让客家围屋逐渐抖落历史的尘埃,重新焕发风采。
龙南县的客家围屋群。
农民入股吃“旅游饭”
龙南县每一座开发的围屋里都有一个响亮的机构名字,叫股份制旅游开发合作社,它的主要股东就是围屋农民。虽然大多数围屋农民已迁到外面另建新居,但是围屋的产权还在农民手里。因为旅游开发,围屋农民摇身一变成了股东,吃上了“旅游饭”。
为提高农民参与围屋旅游开发的积极性,龙南县创造性地在围屋成立农村旅游产业的新经济组织,尊重群众意愿,将合作社分成集体股、个人股、企业股、政府股四大股份。集体股加上个人股,围屋农民成为围屋旅游开发的最大股东和受益者。
围屋农民的主体热情被点燃,他们积极参与美化绿化围屋环境等活动,让围屋面貌焕然一新。在开发过程中,他们通过自己探索,创建了以“一组两会三员”为模式的新型围屋社区组织管理模式,形成了农民自己管理围屋的长效机制。
如今,迈进每一座古老围屋,都可以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新气息。在围屋里,农民们有的当导游、有的经营“农家乐”、有的销售工艺品,大家吃着“旅游饭”,钱袋都鼓起来了。
龙南县的客家酒堡古围屋。
市场运作“借围突围”
文化旅游市场有自身的规律,仅凭政府的规划与农民的热情远远不够。为了形成并做强旅游产业链,龙南县组建了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围屋经营项目向县内外投资者开放,包装推出优势旅游项目,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招商引资,用市场化理念去运作围屋开发。在渔仔潭围,获得围屋的部分开发权的3家实力企业,围绕着“客家酒堡”的定位,注册了“渔潭米酒”的商标,带动10多户专业酿酒户从事米酒生产;许多企业和商家纷纷进入客家饰品、客家餐饮、客家茶庄和客家工艺品的生产与经营行业,开拓围屋旅游商品市场;香火龙、杨村山歌、板凳龙、制作冬头帕和凤眼珍珠等民俗节目经过重新编排包装,为游客提供商业表演……
为了进一步提升旅游品位,该县积极做好客家围屋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将已开发的栗园围与渔仔潭围联合打造成4A级景区,并与“南国画里的客家乡村”广东苏家围结成“姊妹围”,实现旅游资源共享。
同时,龙南县将资源串点成线,形成了以客家围屋为主的客家风情游旅游线路。与广东实行客家旅游联动,推出“赣粤客家文化旅游”,和30多家广东旅行社签订合同,吸引珠三角游客源源不断。